摘要: 藍字0.5分(棕),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紅字1分(赭黃),出現五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原票大頭“壹”、原票“壹”壬字頭、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藍字0.5分(棕),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紅字1分(赭黃),出現五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原票大頭“壹”、原票“壹”壬字頭、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紅字2分(深綠)。
紅字3分(藍綠),出現五種變體票: 倒蓋、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黑字4分(朱紅)。
紅字5分(青蓮),出現一種變體票:底邊漏齒。
黑字7分(紫棕)。
紅字10分(灰藍),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紅字16分(橄綠)。
黑字20分(棕紅)。
黑字30分(朱紅)。
紅字50分(淡綠)。
黑字1元(紅、玫紅)。
黑字2元(棕紅、黃)。
紅字5元(綠、粉紅)。
名稱:加蓋楷體字“中華民國”郵票整版枚數:(30)-(32)(34)(35)(37)(39)-(41)240(12*4*5),(33)(36)發行日期: 1912-00-00年號:民國元年印刷機構: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齒孔度數:P12-16版別:雕刻版
1912(民國元年),5號楷體加蓋于清倫敦無水印蟠龍郵票,普5.1-普5.3、普5.5、普5.6、普5.8、普5.10-普5.12 240(12*4*5);普5.4、普5.7、普5.10 200(8*5*5);普5.13-普5.15 48(8*6),[Pr]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
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承印的無水印蟠龍郵票,尚有部分沒有運出,經電該廠即行就地加蓋直行楷體紅或黑色“中華民國”字樣,通稱“蟠龍加蓋楷字”。
普12 倫敦二版孫中山像郵票
普43 上海大東一版孫中山像郵票
普48 孫中山像烈士像加蓋“金圓”改值郵票
普6 倫敦版帆船、農獲、牌坊郵票
普22 香港大東版孫中山像加蓋“暫作肆分”郵票
普24 紐約版孫中山像郵票
普27 孫中山像及烈士像“改作肆角”郵票
普23 香港版孫中山像加蓋“暫作叁分”郵票
1947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500元(橄綠)、1000元(綠與紅)、2000元、5000元。英國倫敦德納羅公司承印。 此版式票仍以國父像為主圖,圖案格式為左右兩旁邊框改繪火炬,通稱“火炬式”。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香港淪陷。香港印刷郵票已無可能,中華郵政就委托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刷廠及福建南平的百城印務局分任印票工作,自1942年起陸續發行。齒孔度數為10.5-12及13。紙質較復雜,分有條紋土紙,無條紋厚、薄士紙,無條紋厚、薄士紙,道林紙等。
1947,中華郵政發行。其中部分郵票紙質有厚薄之分,圖幅也有闊版、窄版、高版、矮版的差異。因該票右下角邊框中有梅花圖案,也稱“梅花一版”。
除上海大東版飛雁圖基數郵票、華南版孫中山像基數郵票外,各區陸續加蓋改作“銀圓”基數郵票還有多處。福州加蓋:福州郵局委托福州知行印務局黑色或紅色“福州”加蓋10種。此外尚有定海、廈門等地加蓋。
1元,褐、紅棕:發行量155,000; 5元,灰藍、紅:發行量135,000; 10元,紫、綠:發行量150,000; 20元,藍、玫紫:發行量570,000;停售日期1943年10月23日,停用日期1944年1月1日。 所謂“半鈕”“全鈕”通俗講是指票中孫中山像衣領下的紐扣,是整個或是顯示一半。
民國26年國內各地互寄平信郵資為5分,庫存4分郵票既不適用,且與5分票同為綠色,發售時易于混淆,以部分加蓋改為1分票,以便與未加蓋之4分票搭配售用。1分票于民國26年3月間發行,8分及1角2種續于民國27年7月間發行。
普44 倫敦四版孫中山像郵票
1947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500元(橄綠)、1000元(綠與紅)、2000元、5000元。英國倫敦德納羅公司承印。 此版式票仍以國父像為主圖,圖案格式為左右兩旁邊框改繪火炬,通稱“火炬式”。
普27 孫中山像及烈士像“改作肆角”郵票
4號方體鉛字加蓋紅色﹐數值「肆」字為大寫﹐阿拉伯數字「40」地位偏下。至民國31年12月1日郵資再度調整,除已由東川、西川、云南、湘粵等區加蓋發行外,其他尚未加蓋的各區即不再辦理,此票也稱“湘粵加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