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我國文字中,最早出現(xiàn)“郵”字是《禮經(jīng)》的“饗農(nóng)及郵表啜”一語。《孟子》有“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一句,春秋時代在路旁開辟預備給行人、使者休息的場所,稱為“郵”。這都是2500多年前的事了。
在我國文字中,最早出現(xiàn)“郵”字是《禮經(jīng)》的“饗農(nóng)及郵表啜”一語。全句是說在秋收以后,以酒食慰勞種地的人,在田間設置亭舍,是種地人聚會的地方。《孟子》有“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一句,春秋時代在路旁開辟預備給行人、使者休息的場所,稱為“郵”。這都是2500多年前的事了。

“郵政”二字連在一起使用,成為專用名詞,始見于清朝《續(xù)文獻通考》里面乾隆、嘉慶年間關于整頓驛站的上諭,所用“郵政”兩字在當時是對驛政的別稱,“政”字的意義包括行政及技術管理,并不單純指郵遞工作而言。
“郵政局”名詞正式用于現(xiàn)代郵政,應當追溯至清朝光緒四年(1878)海關發(fā)行的“大龍郵票”。這種郵票圖案上端左右兩角上面,分列“大清”二字和“郵政局”三字。
“郵政局”三字雖然已經(jīng)在首次使用的郵票中定了名,但在光緒二十二年(1896)大清郵政官局奉旨批準開辦以前的10年之內(nèi),海關在北京、天津、煙臺、牛莊、上海五處設立了華洋書信館,不叫郵政局。這些華洋書信館所收的華文書信,按照路程遠近直接收取郵資,一概不貼郵票,一開始印刷并對外出售的郵票只用于發(fā)送洋文書信。光緒五年(1879),天津的書信館歸海關自己辦,改稱為海關拔駟達書信館,仍然不使用“郵政局”這個名稱。直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才將所有書信館一律改稱為“郵政局”。
建軍90周年紀念郵票設計背后的故事:請軍人當模特
靠“倒賣”郵票發(fā)財?shù)拿駠瓶紙F
中國發(fā)行過《古代四大美人》郵票嗎?
盧云:“猴”白片(2)
郵票的面值是指印在郵票票面上的全額郵資憑證。世界各國大多以本國貨幣單位和阿拉伯數(shù)字來表示郵票面值。1955年3月1日,國家實行幣制改革,發(fā)行新人民幣,新、舊人民幣的兌換比例為1元∶10000元。
即便到了近代,中國也經(jīng)歷了從軍閥混戰(zhàn)到張學良“東北易幟”,國民政府統(tǒng)一全國的歷程。1916年到1928年的12年間,各地軍閥割據(jù)、群雄并起,紛紛向中央政權發(fā)起挑戰(zhàn),折騰的昏天黑日,民不聊生。
不過我們都知道郵票曾經(jīng)是作為郵資憑證而存在的,但是一定不知道郵票還有很多有意思的用途。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俄國因輔幣缺乏,就把郵票印在厚紙上,背面則印上與郵票面值相同的數(shù)值并注明”此郵票與輔幣等值流通“字樣。
”4月9日,在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博物館舉行的《紅山文化玉器》特種郵票全國首發(fā)式上,來自北京的退休干部陳學健手捧剛剛拿到手的郵票激動地說。
3月20日正值春分節(jié)氣,中國郵政發(fā)行《春夏秋冬》特種郵票1套4枚,圖案內(nèi)容分別為“春燕剪柳”、“夏荷戲水”、“秋雞鳴穗”、“冬雪映梅”。至此,中國郵政已發(fā)行“四字”題材郵票6套,已然形成系列,并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
一日,一位用戶手拿一封信找到某郵政企業(yè)投遞部門負責人,稱前日投遞員送給他一封掛號信,上面的郵票不見了,他是集郵愛好者,那郵票是郵友特意給他寄來的,有收藏價值,可現(xiàn)在卻莫名其妙弄丟了,要討個說法。
記錄恢復帝制鬧劇的“洪憲”郵戳
在臺灣《全方位拍賣》目錄第80期62頁,有一件民國帆船3分舊票(圖1),蓋有“洪憲元年三月十一”日戳,戳式為英中文腰框日戳,本無可圈點之處,到是“洪憲”元年特殊的記年戳記比較罕見,查閱資料,尋找出處,原來是袁世凱恢復帝制鬧劇的佐證。
剪報:郵票上的文代會
1949年7月新中國成立前夕,文代會全稱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1953年9月改為“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1988年11月調(diào)整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代表大會”。從1996年起,全國文代會、作代會定為每五年召開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