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張幣面的線條在放大鏡下清晰分明,連續完整。最后可從顏色上來辨別,真幣顏色柔和,而假幣整體顏色會偏深或偏淺。假幣的出現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的了三元的火熱程度,但是只要我們多留點心眼,不要貪圖一點小便宜,掌握鑒定知識,就可以讓假幣無處遁形。
三元錢幣由蘇聯代印,后來中蘇關系動蕩,第二套人民幣僅在市面上流通約10年的時間,就由中國人民政府限期回收,因當時國立尚低,人們尚未有收藏意識,紛紛到銀行兌換,故市面上數量少之又少,這也是起收藏價值水漲船高的原因之一。
但現如今錢幣市場混亂,各種水準的假幣沖刺著收藏市場的秩序,因此各位藏友在收藏該幣時務必要仔細辨認辨認時最簡便的辨認方法就是紙質--真幣甩起來有金屬質感,手感粗糙,假幣則無。其次,幣面花紋/線條--正反兩面的實心五角星花紋水印清晰,幣面紋路摸起來有凹凸手感,反面字體“圓”下用紫光燈可看見隱藏的實心五角星。
整張幣面的線條在放大鏡下清晰分明,連續完整。 接著為鋼印流水號—真幣流水號摸上去也是凹凸手感,紅色字跡清晰,無外擴現象,假幣流水號則手感平滑,字跡不清。最后可從顏色上來辨別,真幣顏色柔和,而假幣整體顏色會偏深或偏淺。假幣的出現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的了三元的火熱程度,但是只要我們多留點心眼,不要貪圖一點小便宜,掌握鑒定知識,就可以讓假幣無處遁形。
在當時那個年代,由于第一套人民幣的面值太大,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不利于商品流通,再加上制作工藝不足、材質差,阻礙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第二套人民幣面世。
第二套人民幣貳元適合投資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流通時間雖不長也不短,但是二十年已經足夠讓它服務人民了。
第二套人民幣十元自1957年12月正式發行,1964年4月只收不付,隔月正式停止流通。由于收購較為倉促和徹底,存世量十分有限,全品的大黑十幾乎絕跡,較好品相的也是一票難求,造就了它在第二套人民幣中的幣王地位。
將紙幣的面額更小化,最小面值是一分錢,最大面值只有十元。各種各樣的特色令十元紙幣有了新的發展,市場價格不斷提升。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53年拾元已經成為第二套人民幣中的鈔王。市場價格從幾十元漲到幾千元,現在已經拍出二十多萬的高價。
現在的人民幣收藏市場中,一枚品相完好的1953年版2元已然身價千倍有余。那個時候正是人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時候,行有余力之下自然有更多的人開始關注人民幣收藏了。
但事實卻是,1953年五分人民幣價格的價格早在幾年前已經開始穩步上升,未來會漲到什么樣的底部我們不得而知。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1953年五分人民幣還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