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上海大東書局承印。大東1版與2版除齒孔不同外,其版式顯著不同處為:大東一版「國」字之一點,在橫地右邊,與橫相連。大東2版「國」字之一點,在1橫的上邊,與橫及上端相連。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全套共12枚。面值50元(深綠)、100元(棕)、200元(桔紅)、500元(枚紫)、1000元(藍)、2000元(紫)、5000元(天藍)、1萬元(栗)、2萬元(黃綠)、5萬元(緋紅)、8萬元(棕紅)、10萬元(藍綠)。齒孔度數為12.5。平版印刷。上海大東書局承印。
發行日期:1949.3(民國38年)起
齒孔度數:12.5
印刷版別:膠版
圖幅:18x21
全張枚數:200(20x10)
紙質:道林紙、無膠
印刷:大東書局上海印刷廠
金圓券貶值速度很快,郵資一再調整,郵票耗用量日增,以凹版印制郵票,緩不濟急,即以前印金圓郵票圖案用照相制成膠版,以平印方法印制。圖案文字與凹版票相同,惟版紋較粗。大東1版與2版除齒孔不同外,其版式顯著不同處為:大東一版「國」字之一點,在橫地右邊,與橫相連。大東2版「國」字之一點,在1橫的上邊,與橫及上端相連。
抗戰勝利復員后,第1次在上海交由大東書局上海印刷廠以雕刻凹版印制國父像郵票,上為國徽,格式與以前所印者大致相同,惟邊框花紋較為精細。全套11種,自20元至5,000元,最大面值5000元票系雙色套印。 100元,深紅,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橫縫漏齒。
主圖為郵政儲金所及撲滿里投幣。紙質分中國厚道林紙和薄招貼紙等。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廠承印。這套郵票不是專用儲金郵票,而是正式通用普通郵票,除信函包裹可貼用外,也可用作儲金票。厚紙為道林紙,4種面值均全。
原定自是年11月1日起實行,附加費為1元。嗣奉令緩辦,于10月26日再急電各局不予發行,但邊遠地區,因交通不便,轉令未能及時到達,屆期仍有若干地區售用數日。
1940年9月20日起,國內各地互寄平信郵資每20公分由5分調整為8分,各地提出一部份庫存5分票就地加蓋,改為3分郵票,以備搭配5分郵票售用。并定出加蓋格式,規定「暫作」2字蓋于票面右側,「3分」2字蓋于左側,阿拉伯數字「3」在下端。
1945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2元(綠)、5元(深綠)、10元(深藍)、20元(紅)、齒孔度數為12.5。紙質分有條紋土紙、無條紋土紙、白堊紙等。重慶大東書局印刷。 20元,紅,出現一種變體票:雙面印。
1944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4角(棕紅)、2元(灰棕)、3元(紅)、3元(紅棕)、6元(棕)、10元(淺紅)、20元(紅)、50元(棕)、70元(紫)。紙質為土紙,其中紙質有有條紋、無條紋及厚薄的不同。重慶中華書局承印。